所长信箱   |    信息公开   |    内部办公   |    内部办公(旧)   |    ARP   |   图书馆   |    中国科学院   |    ENGLISH
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组织架构 > 研发体系 > 深海工程技术 > 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
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

  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主要开展深海声、光、电、磁和其它传感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提取、发布,及自主无人装备研发等相关技术。

  研究方向:

  1、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技术 

  深海信息流是指海洋观测信息获取、传输、存储、计算、发布的链路过程,能够将观测结果更深层次地用于信息获取方法的修正,以提高观测精度、效率或节约能源,形成海洋观测“信息的流动”。

    深海信息流需要着重开发和突破的问题为在信息链路过程中以及促使其构成循环的过程中如何能够降低成本、延长工作时间、形成持续观测、获取整合的有效信息,构建比传统海洋观测网络更加经济、智能、小型化、适应能力强的信息系统体系。 

  

  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系统示意图(引) 

  2、多元化观测平台构建与深海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技术 

  研究多元化观测平台构建技术。开展系列化深海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研制,包括温度、压力、电导率、湍流以及具有感应耦合通讯功能的传感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物理海洋传感器的国产化;开展无缆式湍流混合剖面仪研制,可搭载剪切流探头、压力探头、快速温度探头、电导率探头等多种观测传感器,填补国内在深海湍流观测领域的技术空白;开展自主技术感应耦合潜标,坐底平台等多元化的观测平台技术研究,为平台载荷传感器的功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与英国OSIL实验室合作(http://www.osil.com),构建了国际上首个面向深渊环境的国际深海传感器标定与校准联合实验室(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for Deep Sea Sensors Calibration),打造了一套具有深海工程特色的海洋仪器设备标定、计量、测试平台(如水下耐压检测等)的完整工程服务体系,建立了开发深海海洋仪器设备监测的共享平台,服务于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深海物理海洋观测类传感器的标定与检测,并为其他涉海单位提供包括温度标定、压力标定、盐度标定等多元化标定检测服务。 

标定实验室

  多元化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  

 

    3、深海自主无人装备及其智能控制技术 

  立足海洋科学研究、安全保障和水下工程作业需求,聚焦深海自主无人装备研发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工作。以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通过新型装备研发和快速升级迭代,逐步打造深海自主无人装备集群,为构建实质性水下无人作业能力体系提供支撑。围绕深海考古探测作业、海底长期移动观测、复杂区域目标探查、有人/无人装备协同以及深海装备的智能运动控制、作业环境感知、自主目标识别、运行状态监测、虚拟现实测试等装备技术和理论方法开展研究,研制了深海考古专用AUV、深海自主无人车、双模智能AUV等系列化深海自主无人装备。

系列化深海自主无人装备

    4、海洋声学感知探测技术

    以海洋声学传播原理为基础,研究水声信号处理技术和水下目标特性,获取多元海洋环境参数,包括海底地貌、近底目标、水中移动目标以及海流信息等,研发多波束侧扫声呐、全海深时差式海流计和全海深多波束前视声呐等多种声学探测设备,解决6000米以深目标探测、避障、感知等难题,进一步研发通信、探测、定位、导航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提升海洋透明度,为水下作业平台探测、避障、救援和科学研究提供国产化声学设备。


全海深时差式海流计和多波束前视声呐


  5、海洋大数据融合技术 

  深海信息伴随着大数据的迸发式呈现,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机理,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可信度、不同的时空尺度出现。海洋大数据融合技术就是挖掘数据之间内在的联系,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有效的信息,研究大数据的云存储、并行计算方法,加快数据发布时效性,整合学科之间的信息资源,形成关联可扩展的数据更新机制,发展信息融合发布技术,以全息的形式揭示复杂海洋动力现象、水下目标场景、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支撑所内其它学科的发展。 

深海信息可视化观测及大数据处理示意图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备案证号:琼ICP备13001552号-1   琼公网安备 46020102000014号
地址: 三亚市鹿回头路28号 邮编:572000 网站维护:深海所办公室   邮箱:office@idsse.ac.cn